课程介绍

宜春学院诊断学课程介绍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课程的演变

1)“内科学基础”阶段:我校五十年代按原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诊断学”作为“内科学”的一部分,称之为“内科学基础”。

2)“诊断学基础”阶段:六十年代后认识到诊断学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因此,将“内科学基础”更名为“诊断学基础”,后称为“诊断学”,包括症状学、体格检查、器械检查(含心电图、超声检查和X线诊断)、实验室检查等几个部分。

3)新“诊断学”阶段:八十年代影像诊断发展迅速,X线诊断逐渐从“诊断学”中分出,与CT、MI等检查合并为“医学影像学”。到2000年“诊断学”(第五版)教材,超声检查也从“诊断学”中划出,归到“医学影像学”。 2008年出版的五年制教材分为“诊断学”(第七版) 和“医学影像学” (第七版) 。

2.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演变

宜春学院医学院的诊断学课程,从教学对象上看,一直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教学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必须适应教学对象。从教学手段上看,理论课经历了在黑板上写,到使用投影仪,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几个发展阶段。实验见习带教经历了从单纯的临床病人的观察,到引进教学VCD,再到引进最先进的“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模拟训练多媒体实验室 现代化的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模拟人等,一步步地提高了实验见习带教的质量,也越来越注重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教材上看,经历了从90年代的老教材到选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转变。从课程的教学时间来看,越来越视临床需要,既不脱离教学大纲,又有适当的灵活性。

3.教改促进诊断学的课程建设
     (1)体格检查规范化第一项最大的成果是规范了临床体格检查,卫生部委托原西安医科大学按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审定的方法和内容制作了课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并于1998年向全国140多所医学院校推广,应用于教学和临床实践。

2)修订教学计划,增加诊断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由原来的3:1调整为2:1再到目前的1:1。

3)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1998年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开始推荐使用CAI课件,近年来又提出网络教育及资源共享的理念,我院将逐步完善网络课程的建设。

4)建设多媒体实验室,引进“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实现动态模拟教学,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拥有开放性多媒体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实验室。并建立了临床技能强化训练模式与评估体系。

5)开展床旁教学改革,使医学生能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提高学生临床问诊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6)建立了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便于学生在线自习、复习和答疑,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深受学生欢迎。

2006年本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评为省级资源共享课程。本课程教师将继续完善诊断学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培养现代化合格的医学人才攀登新高峰。

  

本课程主要特色  

1.教学理念 “问题导入式”等教学方式,施行床边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手和临床思维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强化实践 进行计算机模拟临床技能教学与训练,可实现动态模拟;应用胸、腹部穿刺模型等,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足的学习训练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教学评估 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检测学生是否学到了技能、态度、行为准则和知识的评估方法,确保临床技能学习与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课程地位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床边教学、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等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不论在教学的软件及硬件设施上都已达到省内相同专业的领先水平。

  

目前存在的不足  

1.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络建设。

2.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优化课程结构。

3.进一步加大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发表更多的教学论文、更多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建设目标

  

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全面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加强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入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学设备、教材建设、网上课程教学系统、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使本课程建设成为现代化、一体化、在省内领先,能与国内外接轨的精品课程。

2.建设步骤

1.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倡导双语教学。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络建设,增强网络教学资源。

4.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优化课程结构。

5.进一步加大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发表更多的教学论文、更多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3.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诊断学教学大纲、教案、网络课件、实践指导、习题、参考文献/教材目录等陆续上网。争取在5年内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并不断充实内容,使其更有先进性、全面性和时效性。
    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2009年9月-2010年9月:逐步将本课程系列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践指导、习题集、参考文献等上网。

22010年9月-2012年9月: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建立诊断学师生互动平台等。

32012年9月-2014年9月:实现诊断学远程教学,全部教学资源上网,不断更新上网内容,不断完善诊断学师生互动平台等。  


学校的政策措施    

宜春学院高度重视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要以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标杆,加大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力度。2003年,学校制定了《宜春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与精品课程评选实施方案》,此后,学校又在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和管理制度中,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支持和资助精品课程建设的多方面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

1.学校高度重视,优先支持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从2003年以来,我校把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先支持有明确建设规划和目标的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以及已经在建的各级各类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鼓励广大教师把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改革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几年来,共批准立项了63个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每个项目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

2.支持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所属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近五年来,学校投入了8000多万元建设了各学科实验室,其中,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所属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平台项目均得到大力支持。

3.保证各级各类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

学校制定了《关于对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经费支持的若干规定》,对各级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给予经费支持。 

4.在教师的聘任和职称评定上对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人员予以适当倾斜

学校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对参与省级、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的教师,在聘任和职称评定上予以适当倾斜,这一规定已经在2003年开始实施。


后续支持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参加人员对照精品课程建设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课程建设评估体系规定的目标要求开展建设。学校对重点课程建设给予第一期资金支持,学院也要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

1.将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纳入学校资助项目管理

我校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各学院也给予大力的支持。使精品课程建设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具体内容,有实施办法,有成效,以确保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2.在精品课程建成之后,给予建设经费,支持其充实和更新内容,进行网页的维护和升级

我校对精品课程给予配套经费。配套经费分两期拨给,每期都有明确的任务,只有完成了第一期任务,才能获得第二批配套经费。

3. 在教师的聘任和职称评定上对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人员予以适当倾斜

继续对参与省级、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的教师,在聘任和职称评定上予以适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