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位“博士第一书记”

发布时间:2016-11-05

记者 宣欣 实习记者 张黎明

季夏时节,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7月26日中午时分,当我们见到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兴亮时,他正在稻田里帮乡亲们插秧。不停地起身和弯腰间,动作娴熟,挥汗如雨,找不到半点博士的书生气。

去年4月底,中央《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张兴亮被组织上从宜春学院选派到江西省上高县田心镇斜溪村任第一书记。

夏荷初上,走进斜溪村的健身文化广场,孩子们在新建的广场上玩耍,现如今,民居错落有致,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广播村村通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难以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危房。

扶贫要“救得急”又“救得穷”,怎样变“输血”为“造血”?作为一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博士,张兴亮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扶贫思路上,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用足用活本村的特色资源,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脱贫。

往昔的斜溪人是守着青山绿水这个“金饭碗”过苦日子。这里山明水秀,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丰富的溶洞、泉水等特色资源。来到斜溪村后,张兴亮积极推动村里申报省级生态村,更新发展理念,把新农村建设和长寿生态村建设融为一体,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了学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和全国敬老工程管委会一行来村调研考察,把脉精准扶贫。

“通过土地流转,我和其他5个村民注册成立了种植业合作社,目前罗汉果和烟叶已经收获投产,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发果蔬种植,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创业。”斜溪村绿溪合作社的习冬根满脸幸福。依靠参与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很多村民像习冬根一样,尝到了甜头,又有了盼头。目前为止,通过土地流转,村里的两个合作社经营了1300多亩土地,直接带动当地800多名村民就业。

“现在走在村里,打麻将的人几乎没有,连年近九旬的老人家都在烟叶种植合作社的烤烟棚里帮起了忙,这与先前村里时常听到的麻将声声,反差太大了。”斜溪村村支书习秋生不住地感叹。

“是‘博士书记’唤醒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老老少少。”斜溪村村主任闻克成道出乡亲们内心的感恩。

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张兴亮无时无刻不在协调学校智力资源为村里干点“私活”。陈纪鹏是宜春学院研究水稻的农学博士,热心公益事业的他也是张兴亮在扶贫道路上的好伙伴。种植业合作社白莲种植遇到了技术瓶颈……人们知道张兴亮有这么一个得力助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纷纷打电话求助,在斜溪村的田间地头不时可以看到陈纪鹏的身影。前不久,陈纪鹏还从学校带回了自己研究的有机稻种,分发给村民耕种。时夏,满眼望去,稻田一片葱茏。

三本民情日记,大大小小各种总结、心得,满满当当几十万字,记录着张兴亮一年来在斜溪村的点点滴滴。翻开民情日记,小到村小学打印机的购置,大到水利设施建设、产业开发规划,桩桩件件,历历在目。

“高校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智力资源,因此高校参与到精准扶贫当中,精准选人是关键环节,这本身也是对高层次人才的更高要求培养,可以激发和提高他们深入基层,反哺社会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学校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的最好熔炉。”宜春学院党委书记肖华茵提及选派博士作为第一书记到村扶贫的初衷时如是说。

(实习编辑 黄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