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的骄傲:我校学子陈仙辉当选中科院院士

发布时间:2015-12-07

本站特讯(记者 杨健 袁璐)2015年12月7日,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5年新增选院士名单中,宜春学院79级物理系学子陈仙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喜讯传来,全校师生无比振奋,母校为陈仙辉感到骄傲和自豪。陈仙辉的当选,为地方高校的办学树立了一面旗帜,为母校人才培养奏响了辉煌的乐章。

图为陈仙辉院士正在给学生上课
   
图为校长李雪南(右一)、副校长梅光泉(左一)看望校友陈仙辉(中)
宜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有着近60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育人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宜春学院校友中的首位院士,陈仙辉的成长不是偶然的,据他当年的专业老师李谟清教授介绍:“陈仙辉对学习的态度十分执着和认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当下做好。”李谟清教授对自己学生的评价也许掺杂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但陈仙辉就是这样脚踏实地的一路走来,走的是那样稳健,走的是那样坚定。尽管这其中有许许多多的艰辛和坎坷,但他一直朝前走。他客观总结自己多年来的科学研究用两个关键词,那就是“积累”和“坚持”。在科学前沿的“超导”领域,陈仙辉在艰苦跋涉中坚持了三十年,为中国也为世界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为母校——宜春学院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2014年年初,陈仙辉问鼎了连续空缺三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今年6月,他又荣获2015年马蒂亚斯奖,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在国际上,也是他首次获得了临界温度达到43K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
作为国际超导界的名人,陈仙辉先后发现锂/铁氧氢铁硒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超导体,拓展了超导研究的材料体系,并由其团队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确定了铁基超导体是新一类非常规超导体,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激发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探索和研究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热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陈仙辉院士的当选是国家对他30年来在专业领域辛勤研究、努力探索所取得卓越的科学成就的肯定,是他的荣耀,也是宜春学院的盛事,在宜春学院的办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陈仙辉校友当选院士,对于作为母校的宜春学院,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对宜春学院教师、学子和校友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尊重教育规律,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逻辑起点,其他的探索才赋予意义,当前的宜春学院作为全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务必认清方向,看到将来,把握定位,立足当下,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我们要面对现实,抢抓机遇,做正确的事,并正确地做。这就是向陈仙辉院士最好的学习和祝贺。”宜春学院校长李雪南教授简短的话语道出了宜春学院人共同的心声。

附简历:
陈仙辉,1963年3月生于湖南湘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强关联电子体系和新型超导体的探索及相关物理的实验研究。主要学术成就包括:在铁基超导体中突破BCS理论的麦克米兰极限,证实铁基超导体是又一类非常规高温超导体;揭示铁基超导体中大的铁同位素效应;系统研究了铁基1111及122结构的超导体电子相图,提出了在铁基超导体中存在SDW与超导共存的实验现象;发现了一类Tc高达43K的具有全新结构单元的铁硒基超导体;发现一种新的富勒烯超导体及其他相关新化合物;发现一种新的有机超导体,开拓了一类新的具有π电子稠环芳香烃超导体领域;在新奇量子现象的研究方面,对多个强关联电子体系进行了输运特性、磁性质和电磁关联的低温实验研究,观察到“物理时效”、同位素置换诱导的金属-绝缘体相变和自旋态转变以及自旋-电荷耦合等新奇量子现象;成功实现黑磷晶体的场效应晶体管;证明薄层黑磷晶体为二维电子气;在黑磷中发现压力诱导的狄拉克半金属态。已发表300余篇SCI论文,论文引用近万次,目前发表论文包括Nature(3篇)、Science(1篇)、Nature Materials(3篇)、Nature Nanotechnology(4篇)、Nature Physics(2篇)、Nature Photonics(1篇)、PRL(29篇)、JACS(3篇)等。
 
学习经历:
1979.09-1982.07 宜春学院(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
1986.09-1989.06 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1989.09-1992.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82.08-1986.08 江西省棠浦煤矿子弟学校教师
1992.06-1993.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讲师
1993.10-1998.0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98.05 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
1994.05-1995.04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 
1995.05-1995.10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07-1999.02 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 
2001.01-2003.09 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 访问教授
2005.01-2005.11 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
2006.08-2006.09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
 
主要荣誉:
1998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9 年 获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2008-2009 年度)
2009 年 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10 年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0 年 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3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5年 获Bernd T. Matthias奖
2015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