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与宜春学院的四年邂逅——我校首届运动训练专业顺利毕业 用青春画上圆满句号

发布时间:2015-06-15

(学生记者:何杰 张黎明)
2011年9月1日,刚下过雨的宜春天气有些湿冷,而在宜春学院体育馆门口却洋溢着别样的热情,这一天,来自祖国各地的81名专业运动员首次与宜春学院“牵手”,在这里度过他们的四年青春时光。
这样的“牵手”绝不是偶然,它是通过国家出台“体教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产生的一个特殊专业——运动训练而促成的。专业运动员将通过大学的系统学习来弥补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010年,宜春学院首次获得该专业的招生资格,并于2011年开展了首届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工作。四年过去,当汗水和梦想交织,当时光镌刻岁月,充实的大学生涯正逐渐成为这81名专业运动员人生路上一段逝去的青春。
 
 
坚韧顽强  是个性也是共性
从2011年走出体校,来到宜春学院完成“运动员”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到2015年考取研究生,在追梦的路途上越走越远,王正的大学四年,所走过的日子,让她记忆犹新。“青春看起来如此完美,没空间去浪费时间。”这是她手机屏幕上的几个大字,她说,无论是带领集体或是勉励自我,她都这么坚信着。大学四年里她曾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江西省跆拳道冠军、国家二级篮球运动员、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等众多荣誉称号。
这个高高个子的短发女孩是宜春学院首届运动训练班的班长。谈起刚进入大学的那会,大大咧咧的她却腼腆地笑了。
2011年9月1日,天下着雨,来自山东的王正在宿舍卸下她肩上的行李,窗外传来欢迎新生的广播,结束了漫长的体工队生涯,面对阔别已久的校园,此时她的内心却不是常人眼中的兴奋。
2011年上半年,王正和同样是篮球运动员的四位好姐妹一起报名参加了宜春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考试。她们的想法是考到同一所学校,组建一支女子篮球队。
然而,在层层选拔、考试之后,“五朵金花”却是“一枝独秀”。作为一名篮球队队员,王正很清楚的知道,团队对于自已而言意味着什么。
“王正那会的情绪起伏很大,她甚至告诉我她要退学。”说起当时的情景,11级运动训练专业班主任黎轶记忆犹新。
“那会儿心理落差特别大,你应该懂那种感觉,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却没有可想相互探讨训练情况的人,你是独特的、唯一的,也是孤独的。”王正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神情表现的无比专注。
“王正那个孩子我印象很深啊,那会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吵着要退学,这么好的苗子不应该就这么轻易的放弃自己,我和她们的班主任黎老师就一直和她做工作,这孩子也很明事理,能听进老师的话。”体育学院副院长邓卫红高兴于王正的思想转变。
于是,王正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的生活,没有相同专业的同学陪伴,她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接触篮球裁判,让她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现在的王正很优秀,四年的磨练让她积累了丰富的裁判技巧,如今她在江西篮球裁判界很有名气,”黎轶老师的眼神里难掩激动。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考研是迈入神圣殿堂的敲门砖。一般的学生为了考研废寝忘食,有时候还不一定能够敲开心中理想圣殿的大门,而对于运动训练这样的特殊专业来说,考研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体育学院教务科科长邹利江看来,运训专业的学生考到研究生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他们之前一直接触到的是专业训练,对学习方面的培养非常少,个人素质,学习能力都比一般的学生要弱,别说考研,就是一般的考试能不能应付也都是个问题。”
同样的担忧也在邓卫红副院长的心中徘徊。“考研真没想过,能把四年的课程通过了,我觉得他们的培养目标就完成了。”
而张凯、王正和孙文娜三位同学却把这样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静静的看了那么久的书,那种为理想而奋斗的充实快乐,现在回头看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复试的结果出来了,11运训班大个子张凯最终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在他的考研时光里,与梦想同行成为他前进路上的最大动力。
“考研的日子过的很苦,白天除了正常的训练,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强化自己的基础知识,考试这道坎还真像一座大山,”张凯告诉记者,回忆起大学四年,他感觉白驹过隙,虽然考研路上有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勤汗水,可看到最后的奋斗成果,却觉得这些苦都算不上什么,反而是青春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11级运动训练专业的81名学生,从运动员到大学生,他们的人生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历程,他们所展现的专业运动员所特有的坚韧和顽强成为这个班级独具特色的个性符号。
 

   

   
淳淳教导  只为飞得更高
田径老师王绍军说起第一次带11级运训专业的学生满是感慨。
“那是一个雨天,我带他们进行起跑训练,因为他们都是专业体育运动员出身,对于这样基础性的训练项目显得有点放不下身段,我站在雨里,告诉他们,如果不愿意练这个,那么我们就练100米跑。”
后来,因为起跑动作的不到位,很多同学的成绩并不理想,这样的成绩让他们都很难为情。
从那之后王绍军老师发现,班里的同学面对基础科目的训练开始严肃起来,在体工队保持的那种训练状态又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上。
作为第一届运动训练班,班主任黎轶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培养好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让他们在大学能够真正学有所成,是黎老师接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大一一开学,他便让学生写好了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为每个人拍摄了短视频,记录自己曾经的誓言。
在黎老师的办公室里,还存留着孩子们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别看这简简单单的规划书,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这能够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后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摸着有些泛黄的规划书,我们似乎能看到当年那一个个青涩的脸庞里透露出的执着信念。就是在这个学府路576号的偌大校园里,青春的梦想转动起他们命运的齿轮,在赤红的赛道外,绽放着他们用汗水浇灌的迎春花。
在2011年的田径运动会上,刚刚入校的11级运动训练班就表现出专业运动员的实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班上的徐程辉打破学校保持数年的体育男子组铅球记录,成为当年运动会上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小试牛刀就展现出惊人的实力,在2012年举行的第十三届校运会上,徐程辉以11.26米和40.0米的优异成绩再次摘得双冠王,铁饼再次打破自己在2011年所创造的记录。
就是在这样每一次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四年来,中华龙舟大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江西省运动会,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各种高规格的体育赛事中屡获佳绩。
一时间,宜春学院名声大噪。
“最自豪的应该就是我们的排球队了,排球队的张凯,现在就被高校聘用去当教练,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啊!”邓卫红副院长说起运动训练班话语间充满着自豪。
邹瑜,是体育学院的一名武术专业老师,曾经负责过11级运训专业的武术课教学工作,在她看来,这群聪明的学生是很有潜力的。
“他们之前在体工队,针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训练,所以,他们进了学校之后,接触到完全不同于自己专业特长的项目,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邹瑜老师开始在课堂上给学生反复做工作,她觉得这群孩子不是不愿意学,只是他们还没有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果不其然,这群孩子显示出了专业运动员所特有的学习能力,学得很快,体能上也比一般的体育学生要强。
邹瑜老师很高兴在这群孩子身上发生的转变,“他们的聪明如果能够积极利用起来,一定是一群潜力不俗的运动员。”


    

    
 
风雨同舟  指引每个人迈向成功
在体育学院团总支书记文武眼里,11级运训专业的学生有一种强大的责任心让他深深感动。
“那是2013年的12月13日,他们(11级运动训练班)班组织了一次集体献血的活动,像这样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献血在学校并不多见。”
徐程辉对当天的情景记忆犹新。他凭借健硕的身材与精湛的技术,四年来在我校运动会的投掷运动项目中多次破记录,成为我校响当当的“体育明星”。他笑着打趣道,“我这身材,就应该抽点血,为社会做点小贡献。”
体育学院教务科科长邹利江对11级运训专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前期的准备到后来不断对运训专业的教学管理进行完善,邹利江老师都全程参与,他的电脑里存着很多关于运训专业的材料,说起运训专业,这个瘦瘦的老师脸上满是笑纹。
“我们学校之前没有对专业运动员的管理经验,他们的情况是怎样的我们谁的心里都没有底。在他们入校之后,我们也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进行了不断地改进,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不过,这群孩子的表现着实让我们刮目相看,素质很好,学习上也很努力,第一个学期的考试,全班都通过了,这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
在邓卫红眼里,这样一群“有个性”的年轻人是他执教生涯里最特别的一群人。“我亲眼见证了这81个孩子的成长,他们团结进取,留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特别能吃苦,把勇往直前和同舟共济的体育精神诠释得很完美。同时,这个班级所展示出的强大向心力也成为他们迈向成功的航标。”
在采访中,体育学院院长谢军感慨地说,“同学们经过四年专业的学习,文化素养和专业训练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还有三位考到了研究生,非常不易,这也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榜样。相信他们的这种坚韧、顽强的精神能薪火相传。”
2011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宜春学院这个美丽的高等学府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81个人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这个班级的神话。
 

   
毕业典礼上,11运训用朗诵表达自己对学校和老师的感谢
 
后记:从2010年取得专业建设资格,到2011年第一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入校,再到2015年81名首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顺利毕业,五年磨剑,五年深耕,书写了宜春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