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 何杰 学生记者 乐特)秋光正好,桂香满径,校园里成行的香樟树舒展着翠绿枝叶,交织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荫,恰似各族儿女并肩同行的美好模样。10月14日,宜春学院以“石榴同心映校园 青春共筑强国梦”为主题,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活动。宜春市教体局副局长陈燕,校党委书记李国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余新卫,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建军等领导嘉宾,与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在鲜活故事、深情表达与互动体验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扎根青春心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授课教师甘点江问及“中国梦的内涵”,全场学子齐声作答,青春的声音铿锵有力。活动伊始,一段2025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九三阅兵视频瞬间点燃现场氛围——画面中,受阅部队步伐整齐、气势如虹,而拍摄者正是该校1993级数学系校友、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奉新一中校长闵嗣生。
“这不仅是一场盛典,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闵嗣生通过现场宣讲,将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代表亲临阅兵现场的感悟娓娓道来。从1996年踏上偏远农村中学讲台,到坚守教育一线29年,从“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好教师”的初心誓言,到带领学校提质增效、培育万千学子,他用自己的成长故事,诠释了“教育者的家国情怀”。“从军人守护家国,到教师培育新人,民族复兴需要每一个人在平凡岗位上坚守。”闵嗣生的话语,让在场师生深刻体会到“初心接力”的重量。
如果说阅兵故事展现了家国大义,那宜春市上高县洋林村的温情叙事,则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变得可触可感。“这里是江西三大归侨聚居地之一,瑶、壮、傣等六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亲如一家!”思政课教师邓超、曾宪芳化身“故事讲述者”,带领师生“云逛”这座“民族团结活教材”般的村庄。
83岁侗族老支书陈胜友珍藏的侨乡证、褪色船票,记录着1979年归侨们被“欢迎回家”的温暖瞬间;上一任瑶族村支书唐国徽跑政策、请专家,让荒坡变成“产业沃土”;现任瑶族支书张胜德打造的泼水广场上,各族同胞跳长鼓舞、做五色糯米饭,凉水泼身却暖在心头……“以前觉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很遥远,直到听见这些故事,才懂它藏在每一个温暖瞬间里!”学生小钟的朋友圈感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活动现场,师生们还共同朗诵《在一颗石榴里看见祖国》,“我们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的深情诵读,将民族团结的情感推向高潮。
“单桨难渡江河,万橹共划沧海!”随着谌琪老师的讲述,活动视角转向龙舟这一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从明清时期袁河流域的龙舟习俗,到贵州苗族独木龙舟、西双版纳傣族彩纹龙舟、新疆伊犁跨民族龙舟赛,再到我校学子组成的江西队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斩获佳绩——一幅幅多元多彩的龙舟图景,展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
“龙舟赛的胜负关键是什么?”“齐心合力!”“如果船桨划错方向会怎样?”“会偏离航道!”师生间的互动问答,巧妙点出了团结的真谛。当得知龙舟已成为巴黎奥运会展示项目,在全球90多个国家拥有 4000万爱好者时,学子们更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开放的海洋”。少数民族运动员代表陈长宇分享参赛经历时提到:“和各族队友一起训练、一起冲刺,我真正体会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意义。”
活动现场,各民族师生代表还和大家一起,合唱了《歌唱祖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活动尾声,甘点江老师的话语振奋人心。从闵嗣生的“初心传承”,到洋林村的“烟火温情”,从石榴诗的“赤诚热爱”,到龙舟赛的“同心奋进”,这堂大思政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青春血脉的信念。
离场时,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这堂课为起点,把“小我”融入“大我”,用奋斗书写民族团结新篇章,让青春在共筑强国梦的征程中绚丽绽放。
图文一审:郑利华
图文二审:徐天兰
图文三审:王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