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共话未来:陈仙辉院士重返母校与2024级新工科实验班同学亲切座谈

发布时间:2025-09-13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宜春学院

本站讯(教务处 供稿)9月12日,我校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陈仙辉教授重返母校,出席指导交流座谈会。期间,陈仙辉教授深入了解我校新工科实验班的建设进展,并为2024级新工科实验班的同学们答疑解惑,为他们的学业和未来指引方向。校党委书记李国金,党委副书记、校长蔡海生,以及教务处、学工处、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材料化工学院等部门的同志和新工科实验班的部分授课教师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由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建军主持。

座谈会上,教务处负责人刘旭东首先向陈仙辉院士汇报了自2024年11月新工科实验班开班以来的建设情况,和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说明了学校未来对新工科实验班的培养计划与目标。

随后,2024级新工科实验班的同学向陈仙辉院士汇报了他们的学习情况。金鑫、袁南芳、刘涛睿、黄洋等同学结合半年来的学习经历,亲切地称呼陈仙辉院士为“陈学长”,并向他请教如何确定学习目标、选择研究方向以及如何平衡学习兴趣与考研等问题。

陈仙辉院士在与同学们交流时,高屋建瓴地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应树立并聚焦目标,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他强调,未来产业将围绕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三大领域展开,迫切需要具备交叉融合能力的人才。学科发展相互关联,不存在绝对隔阂。他以稀土、芯片和能源为例,结合自身凝聚态物理专业知识,提出紧密结合AI技术的要求,深入阐述了科技发展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他进一步强调,无论未来从事何种事业,知识积累都是关键。在此基础上,他精炼地指出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几大能力:一是明确学习目标并保持自律;二是主动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三是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四是坚持不懈,具备执行力与效力。这些要求不仅是对学术的追求,更是对个人成长的高远期许。

在交流过程中,陈仙辉院士神情专注且严肃,认真地为同学们逐一解答疑问。他语气庄重,特别强调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责任感。同学们在聆听中深切感受到了院士的专业解答和殷切期望,这不仅为他们解决了眼前的困惑,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交流临近尾声时,陈院士深刻指出,“大学之大,非在大楼,而在大师”。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于教师队伍,而非学生本身。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他建议母校应特别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以此提升宜春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推动学校未来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对于新工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他建议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课空间,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具广度和深度。

在陈院士的精彩分享之后,李国金书记也寄语同学们珍惜新工科实验班的学习机会,勇于探索创新,成为跨学科优秀人才,为学校和国家贡献力量。蔡海生校长鼓励大家在新工科舞台上挑战自我,提升能力,以陈仙辉院士等校友为榜样,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展现宜春学院学子风采。

座谈结束时,李建军作总结,他指出,学校会持续优化教育资源,为学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空间。同学们要以杰出典范为榜样,以一流目标为追求,思考我们为何而来、来而何为、为而焉作。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把握时代机遇,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共筑美好未来。

图文一审 杨 雪

图文二审 赵 娟

图文三审 刘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