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从三尺讲台到93阅兵观礼——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宜春学院杰出校友闵嗣生的教育长征

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294文章来源:宜春学院

核心提示: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奉新县教体局党委委员、奉新一中校长闵嗣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代表,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庄严时刻。这位从宜春学院走出的数学教师,用29年时光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育传奇:从将“最差班”逆袭为“标杆班”的教学奇迹,到创新“123”党建工作法获省级奖项;从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加身,到将阅兵现场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的生动实践……他的故事,是宜春学院“厚德尚能”校训的生动诠释,更是一曲教育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进长歌。

一场精神的洗礼  一堂生动的“国家历史课”

“那天的天空湛蓝如洗,广场上飘扬的旗帜像一片红色的海洋。”闵嗣生回忆起阅兵当天的场景,语气中仍带着激动,“当国歌响起,我身旁的老兵颤抖着举起右手敬礼,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他们中有人拄着拐杖,有人胸前挂满勋章,但眼神依然坚定如炬。”  

“当歼-20战机划破长空,当‘东风快递’方阵隆隆驶过,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闵嗣生作为受邀参加阅兵的教育工作者,他特意携带了笔记本,将受阅部队的飒爽英姿、先进装备的磅礴气势、群众方阵的澎湃热情一一记录。这些画面,最终化作他课堂上的鲜活素材——在课堂上,他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吉鸿昌、赵一曼等英烈对话;他解析武器装备中的数学原理;他以“强国有我”为主题,组织学生撰写“给英雄的一封信”。

他特意记录下一个细节:阅兵前,当合唱团唱起《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前来的观礼所有观众全部自发加入,嘹亮的歌声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80年前抗战烽火中的青年,他们用生命唱响的正是这些战歌。”闵嗣生说,“这些画面,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脊梁’四个字的重量。”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闵嗣生说,“阅兵式上的每一幅画面,都是国家实力的见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科书。我要让学生们明白,今天的和平与强盛,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用智慧铸就的。”

 从“差班逆袭”到“名师孵化”  用匠心守护每个梦想

1996年,闵嗣生从宜春师专数学系毕业,踏上三尺讲台。有一年,面对基础薄弱、士气低落的“差班”,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用“笨办法”走进学生心里: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走遍县城的大街小巷,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有个学生因父亲重病想辍学,他悄悄垫付了学费,并联系当地企业资助;他将枯燥的公式编成抗战故事——用“二次函数”解析地道战的布局,用“概率论”讲解密码破译,课堂从没人睡觉到座无虚席;他让学生们两两结对,成绩好的帮基础差的,每周评选“最佳搭档”。一年后,这个班级的数学平均分提高了35分。

“教育不是工厂流水线,而是手工匠人的慢功夫。”闵嗣生说,“你真心对学生好,他们能感受到。”如今,他当年的学生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工程师,但每年教师节,办公室总会堆满来自各地的贺卡——其中一张写着:“老师,我现在也成了班主任,正在用您教我的方法,去改变更多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朵,关键在于如何浇灌。”闵嗣生坚信,“教育没有捷径,唯有用心。”担任校长后,他推动“双减”政策落地,优化课程设置,将人工智能、编程竞赛等融入教学;他发起“科技+”系列活动,组建科技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他更以身作则,即便担任“一把手”,仍坚持站在教学一线,执教的《青春向党,不负人民》思政课获宜春市书记校长讲思政课比赛第一名。

“123”党建工作法铸魂  让红色基因融入教育血脉

作为江西省特级教师、中共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闵嗣生深知党建对教育的引领作用。他创新推行的“123”党建工作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抓手,以“红色文化研学、党员示范岗、师生结对帮扶”为平台,成为江西省中小学校党建的标杆,也让红色教育从“纸上”走到“心里”。

他带领学生重走方志敏烈士的革命路线,在怀玉山脚下,孩子们亲手触摸刻着“清贫”二字的石碑;数学组党员教师开发“数学史中的红色密码”课程,用“黄金分割”解析延安窑洞的建筑美学,用“微积分”讲述长征路线的战略智慧;他牵头成立“党员名师工作室”,为每个班级配备“红色导师”,定期开展“与英雄对话”主题班会。

“党建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地到每一次师生互动中。”闵嗣生说。在他的推动下,学校的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培养出一批批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宜春学院走出的“点灯人”

“是宜春学院教会我,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信仰。”提及母校,闵嗣生的语气充满感激。1993年9月,他怀着对数学的热爱走进宜春师专数学系,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中领悟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

记得刚进入师专学习的那年,我因对当教师职业还不是很理解而一度消沉,学习成绩直线下滑,那段时间,是班主任傅湧老师每天放学后陪我谈心,给我讲教育家的故事,激励我努力学习,还悄悄往我书包里塞过几本励志书籍,他总说“低谷时更要昂着头走路”,这句话成了我后来面对困难的铠甲,也正是他的教导引领,我立志要学好本领,毕业后要当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好教师。

“母校的‘厚德、尚能、博学、笃行’校训,始终是我从教生涯的指路明灯。”他寄语宜春学院的学子:“希望你们永葆教育初心,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结合;锤炼过硬本领,拥抱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传递温暖力量,用真诚与善意影响他人。无论未来走到哪里,都要记得,你们是宜春学院的孩子,这里永远是你们的精神港湾。”

“未来的中国,必将是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闵嗣生坚信,“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他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融合,推动智慧教室全覆盖;他期待与更多高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助力教育公平;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受教育”到“强本领”。(记者 袁璐)

记者后记:从宜春学院到奉新一中,从数学教师到教育管理者,闵嗣生用29年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誓言。他的故事,是匠心与大爱的交融,是传承与创新的共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他如一盏明灯,照亮更多教育者的前行之路,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在于以微光照亮未来,以初心铸就师魂。


图文一审 何  杰

图文二审 徐天兰

图文三审 詹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