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到校园,他以青春诠释责任 ——专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唐琦

发布时间:2025-09-03浏览次数:11文章来源:宜春学院

唐琦,是我的一名学生。初次见他时,便觉得他和其他刚入学的新生有些不同——坐姿端正,说话时眼神坚定,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沉稳劲儿,后来才知道,这份沉稳,源于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某部服役的一名军人。

军营淬炼,使命在肩

在部队的日子,是唐琦人生里最深刻的印记。每天清晨的出操、深夜的站岗、高强度的训练,不仅炼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更让他深刻领悟到“使命”二字的重量。“军人的使命和责任在于守护万家灯火,守护胸前身后的祖国安宁。”唐琦的语气中满是对军人职责的坚定。他将青春献给了祖国,并且用亲身经历,真切感受到了使命与担当的内涵。2023年,他参加河北、北京抗洪抢险,当人民遭受洪灾,作为军人的他们,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无私奉献,这就是责任和担当最好的写照。

这份对“守护”的理解,在他了解抗日战争历史后,又多了一层厚重的含义。“民族抗日英雄所展示出的视死如归,书写了军人百折不挠、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和民族骨气,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捍卫着民族精神。”唐琦说,在抗日电影《八佰》中,民族英雄谢晋元率领所属部队四百人,坚守四行仓库,破灭日本军国主义三月灭亡中国的野心,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力前行。也是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无论未来身处何种岗位,都要把这份“家国情怀”装在心里。

校园传承,不忘初心

退役后,唐琦考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唐琦迅速适应着从军人到学生的身份转变,但那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责任的坚守,却从未改变。虽退去了军装回到校园,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关注时事、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的初心未变,对政治历史的喜好和敏感让他依旧关注抗战胜利相关的内容。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天安门前的阅兵仪式让唐琦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力量。校园里举办了升旗活动,唐琦对此也有所感悟。他认为,让大家在国旗下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缅怀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以此来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青春担当,砥砺前行

抗战精神须传承,革命历史须铭记。唐琦觉得,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需要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和尊重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远,历史的痕迹无声但就在我们身边。打破这种距离感,需要的是了解历史、尊重历史,可以从身边曾经的抗战事迹、家乡的抗战遗址入手,了解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也可以去参观抗战博物馆,了解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救亡图存的时光。

“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如今的和平、繁荣与富强,我们要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居安思危,铭记历史。”这是唐琦说的一句话。如今的他,依然保持着部队里的作息习惯,每天早起晨读,傍晚去操场跑步,在学业和生活里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看着他在校园里忙碌的身影,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像唐琦这样,怀揣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目标志向,学史明智,以史为鉴,以先辈为榜样,以理想信念灯火为前进指引的方向,用一言一行,把历史的温度、责任的重量,悄悄融入青春的每一步里,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记者:何杰

图文一审:袁璐

图文二审:徐天兰

图文三审: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