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在窑火余温里的文化传承课 ——宜春学院学子在元青花博物馆解码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5-07-06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宜春学院

本站讯(记者 袁璐 学生记者 肖嘉翔 朱世宏 朱诗康 周世荣 俞淳宝 钟烨华)7月5日,宜春学院“瓷韵农耕 青春筑梦”暑期大思政实践队踏着盛夏的窑火余温,走进高安元青花博物馆。当青白釉色邂逅青春身影,一场跨越七百年的文明对话在梅瓶缠枝牡丹纹间悄然舒展,釉色里的中华文明正被年轻的指尖轻轻唤醒。

踏入馆内,队员们沿着历史脉络溯流而上,在釉色渲染间感悟“工匠精神”,从瓷片纹样中解码“文化自信”,开启了一场跨越七百多年的思政实践课。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19件国宝级元代青花瓷,深刻地感受到了元代制瓷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开放格局,不仅打破了阶层与地域的壁垒,更以包容姿态融入多元文明交流,成为当时世界手工业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

参观完之后,我们采访到了实践队的成员朱诗康,他说:“此次参观,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的旅程。瓷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史书,它以泥土为纸、火焰为笔,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审美与精神追求。”元青花的釉色渲染,是先辈“择一事终一生”工匠精神的具象表达——从拉坯、利坯的精研,到施釉、烧制的坚守,每道工序都诠释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映照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实干笃行、精益求精”的价值指引。

而实践队队员谌妤表示:“从洪州窑的质朴青釉到元青花的华丽绽放,中国瓷文化始终以自信的姿态,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既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创造智慧,也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Benish也认为:“这次元青花博物馆的参观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美好的体验,通过这些瓷器展品,我感觉我与他们之间有了深深的连接。”当元青花的开放包容与新时代“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隔空击掌,釉色里的文明密码正在年轻血脉里苏醒。

从洪州窑的青釉陶片到元青花的盛世梅瓶,从课堂到博物馆,在这场“行走的思政课”里,同学们以文物为教材,串联起历史传承、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队员们终于读懂:守护、解读这些“文明密码”,是新时代青年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任务。

 


图文一审:何杰

图文二审:徐天兰

图文三审: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