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 袁璐 学生记者 张雨涵 朱诗康 周世荣 俞淳宝 钟烨华)7月4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洪州窑遗址精彩上演。宜春学院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蔡海生化身窑火故事的讲述者,带领“瓷韵农耕・青春筑梦”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团队,拨开历史的尘烟,解码藏在窑火里的中国精神密码。
蔡海生将印着“瓷韵农耕・青春筑梦”的旗帜郑重交予学生代表,宣告着传承文化使命的征程正式启航。
课堂上,蔡海生校长以“火” 为题,在历史的长卷上勾勒洪州窑的传奇脉络。面对 “坚守文化根基,促进创新发展” 的时代之问,他指出,高校应发挥学科优势,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培育新时代具有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谈及家乡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他的话语里流淌着岁月的温度,让同学们仿若穿梭时空隧道,触摸到瓷器文明长河中那一个个闪耀的坐标。
“同学们,掌心的泥土不是寻常之物,而是五千年文明的血脉传承!” 蔡校长的话语掷地有声,震颤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他鼓励同学们勇做文化浪潮中的弄潮儿,既要做传统文化的守夜人,在历史的星空下点亮文明的灯塔;更要做创新传播的急先锋,让古老文化搭乘时代的巨轮扬帆远航。
课后,蔡海生与师生在洪州窑传承人的带领下参观洪州窑陈设展,“当代青年既是守护者,折射出千年底蕴的斑斓;也是研究者,探寻文化基因的奥秘;更是传播者,让窑火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蔡海生勉励同学们。大家仿佛穿越回盛唐,俯身凝视青瓷上流动的釉色,热烈讨论着制瓷工艺的玄妙。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党委宣传部何杰老师,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眼中满是憧憬,“我们以‘瓷’与‘农耕’文化为经纬,通过‘学习、讲解、研究、实践’的组合拳,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为传承和发扬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美国留学生泰勒的眼中闪烁着惊叹的光芒:“过去,中国瓷器在我眼中是课本里的黑白照片;如今,走进洪州窑博物馆,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明的彩色大门!”他笑着憧憬道,“回国后,我要带着这些承载着东方智慧的瓷器故事,让家人朋友也能触摸到中国瓷文化的温度。”
制瓷体验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专业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即刻化身陶艺匠人,开启了与泥土的对话。同学们不仅触摸到了传统制瓷工艺的神奇肌理,更读懂了每件瓷器背后匠人用时光镌刻的执着与坚守。
此次“瓷韵农耕・青春筑梦” 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是宜春学院深耕“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注脚。学校将继续以社会实践为沃土,让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中拔节生长,培育出一批批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栋梁。
图文一审:何杰
图文二审:徐天兰
图文三审: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