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多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质量,4月13日,来自宜春学院、宜阳学校、宜阳小学的大、中、小学的师生代表们在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徐天兰、宜春市宜阳学校团委书记龙蓉、中队辅导员张佩瑶的带领下共同走进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煤炭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萍乡安源煤矿进行实践教学,开展“大中小”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姚小芹在毛泽东雕像前引领同学们穿越时空,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罢工岁月,为大家讲解作为中国最早的近现代企业之一,安源煤矿可以看作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缩影,在这一社会转变中,与农村联系最多的煤矿产业工人的命运最为独特;安源路况工人在二十世纪20年代曾经是全国企业中数量最多的,他们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先后参加过同盟会组织的反清起义,支援过北伐战争,还有很多工人参加了红军,并成长为高级将领……大家步行到总平巷时,徐天兰告诉同学们:“总平巷是安源煤矿井口,是安源煤矿工人上下班以及煤炭输出的总巷道。总平巷井口上方塑有铁锤岩尖图案和“总平巷”三个醒目大字,岩尖代表采煤工人,铁锤代表机械工人。新中国成立前井口两侧设有岗亭,用于矿警和工头监视工人。她既是安源煤矿建矿史的重要文物,也是1922年9月罢工斗争的重要场所,毛泽东曾从这里下矿井考察,刘少奇、李立三也曾来此处了解工人生产生活情形……”运煤车从总平巷口驶出来,从眼前晃过,边听边做笔记,仿佛眼前浮现出工人英勇斗争的场景,感受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师生们走进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旧址,了解到1922年刘少奇代表路矿工人,坚定沉着,义正辞严,与路矿当局在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而后取得大罢工胜利的过程。
随后,师生们步行至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师生们从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展图、一段段文字解说中了解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期相结合的光辉范例。
同学们参观后表示,通过此次同上行走的思政课,更加了解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伟大意义,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此次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将课堂活灵活现地与历史发生地结合,将思政教育从教室延伸到实地,让学生们在行走中习得,在实地中触摸,在实践中感悟。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同学也进行交流互动,互相启发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共同的历史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衔接与思想的交融,使思政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方式贯穿大中小学生不同学段,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中小学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五红五优”“红一角成长面对面”“大中小同上行走的思政课”“红一角绿草坪辅导员工作室”等品牌工作,致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引导大中小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
图文一审 徐天兰
图文二审 范松仁
图文三审 朱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