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暑期大思政实践队文化传承分队走进景德镇感受传承创新中“千年瓷都”迸发的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8-05浏览次数:90文章来源:宜春学院

本站讯(实习记者 丁金艳)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助力江西红色文化育人高地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8月5日,宜春学院“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暑期大思政实践文化传承团队赴景德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足迹,开启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实践队员们走进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炳昇柴窑、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皇窑等地,切身体会积淀千年的陶瓷文化和新时代江西在产业振兴上的发展成就。

感千年瓷都中华文脉的新活力

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一项项传承保护的手工技艺令人赞叹:利坯师傅凝神聚气,用利坯刀将快速旋转的陶器削得光滑平整;上釉师傅用釉鞭勾住一个碗,在釉水里轻轻一转,碗身釉色均匀,碗口干干净净;画茶花的师傅,寥寥几笔,便在茶碗上绘出一朵茶花从花苞到枯萎的意境……这个曾经的“城中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实现了华丽转身。

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厅设有古瓷、工业用瓷、成交样品瓷和新中国瓷四个陈列部分,实践队员们漫步在陶瓷历史的时空隧道,细细品味着各个朝代留存下来的一件件带有古旧斑驳痕迹的陶瓷珍品,感受着陶瓷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聆听陶瓷里的“故事”和“声音”。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实践队员们一路走一路学,沉浸式品味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实践团还开展了微宣讲,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詹婷深情讲述了景德镇千年文脉的古往今昔,她告诉同学们,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积极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秉持“讲好赣鄱故事,讲好中华文化”的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寻千年窑火生生不“熄” 的奥秘

“陶瓷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翻开中国和景德镇的陶瓷史,我们会发现传统是活态的、多元的。无论是材料、工艺、技法还是表现方式,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皇窑陶瓷艺术馆内,一坨泥疙瘩在瓷器艺人双手的揉捏下不断变化,先被拉成一个碗状,然后又慢慢拉出一个花瓶,一眨眼功夫又变成了葫芦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博得实践队员们的好奇。在近距离与工艺老匠人的交流中,不仅感受了“泥与火的艺术”和“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匠心独运,还亲身体验了拉坯、修坯、泥塑、彩绘等多项技艺。

穿梭于摊位、巷弄、作坊、店铺间,感受着传统与现代手工艺人共同秉持着“择一业精一技终一生”的理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以陶瓷为载体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把所学所感融入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中,以“沾泥土”的朴实行动彰显人生价值。

不同于印象中的瓷器,走进炳昇柴窑映入眼帘的是潮牌IP人物模样的陶坯。“陶瓷是永恒的艺术,传统工艺要符合当下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陶瓷+潮牌’的结合最初是想要把瞬间的美好定格为永恒。”负责人李靖拿起工厂制作的新产品说道,“受水洗牛仔的启发,我们采用了‘水洗’陶瓷的手法进行上色,在喷上颜料后用海绵擦掉一些,从而有‘水洗’的层次感。”在景德镇做陶瓷的年轻人,很多并非陶瓷专业出身,陶瓷工艺师冉祥飞就是其中一个。在他看来,这样的教育背景并非劣势,反而给了他看待陶瓷产品不一样的眼光与思路,“做一个产品很容易,但是要让一个品牌走得更远,背后必须要有文化支撑,所以,怎么通过产品去表达文化很重要。”用产品思维在传统工艺上进行创新,也是冉祥飞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景德镇土与火的故事中,流淌着传承创新的血脉。从烧制工艺、装饰工艺、原料工艺与艺术审美的相互融合,到材料革新、技术进步、器形嬗变、釉料创新,景德镇让“文化之魂”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态融入了“生活空间”,植入新理念,使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既有“书卷气”,更有“烟火气”。实践队员熊睿说道,本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让我们可以沉下心来慢走、细看、真学、深悟,收获颇深。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们要走在前、勇担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审核 詹    婷

编辑 袁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