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青春马院 育红色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年教育巡礼

宜春学院发布时间:2022-10-14

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成立,2014年独立设置运行, 2017年被遴选为全省首批“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政治导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才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2017年,学院被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


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政治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得到上级部门与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帮助,省市领导曾对学院建设给予了指导。十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形成了“七学合一”的学习模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党员教师赴革命圣地、红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感悟式学习,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扎实开展“党建+”,发挥党建引领、辐射和融合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政治基础。学院多次被评为党风廉政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

2017年11月2日,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来校调研指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交流会。2018年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给予报道。


加强队伍建设 筑牢发展根基

十年来,学院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院兴院的根本来抓,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重内培与强外引相结合,多种手段培养师资,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实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学院教师由18名增加到44人,专兼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性别、年龄等结构进一步改善。学院注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新入职教师宣誓、离退休教师荣休座谈,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学院实行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选派一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研修,打造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教师获得省市级教学奖励荣誉近50项。

图为学院召开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优秀人才

十年来,学院紧紧依托思政课这个主阵地主渠道,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划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招收第一届学生56人,接收转专业学生20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2016年江西省第一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专业第3名,在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4级思政教育专业团支部被评为全国“活力团支部”,2020年思政教育专业学生在第二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近三年来,该专业学生考研率稳步提升,2020年考研录取率达到三分之一。

图为学院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报演出


深化教学改革 建好关键课程

十年来,学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分类教学改革、学习通辅助思政课教学改革,建好一线课堂、二三课堂和立体课堂。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基地、廉政教育馆、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如期投入使用,与近20个纪念场馆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多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汇报演出,效果良好。学院牵头成立赣西高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牵头开展宜春片区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牵头组织宜春片区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牵头对接帮扶赣西片区高职高专和民办高校,实施跨校授课,跨省备课。学院强化了以“集体备课、集中听课、集智评课”和“学院领导、科室指导、教学督导”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提升监督机制,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教师获得教学研究项目、出版编著30余项(部)。

图为学院牵头成立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并举办教学研讨会


加强团队建设 提升学科水平

十年来,学院依托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宜春学院“十三五”一流优势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宜春学院“十四五”特色高峰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学科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学科团队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在中西方制度比较、基层党建、红色文化、网络思政研究方面,成果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学科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教育部项目4项、省级科研项目近百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获省市级优秀社科成果奖30余项。

图为学院举行省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王烨名师工作室(青马博学工作室) “挂牌仪式


善用地方资源 打造红色名片

宜春地处原湘鄂赣苏区核心区域,是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聚集地,学院注重湘鄂赣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全面打造湘鄂赣苏区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五个一”工程,深入实施以色班级、红色基地、红色剧目、红色书籍、红色线路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探索,在育人对象、育人环境、育人途径、育人内容、育人实践等方面做好红字文章,擦亮红色名片。同时,学院加强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让思政教师由“主演”变成“导演”,学生由“受众”变成“主角”,让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中“活”起来。学院搭建红色育人特色实践平台,利用寒暑假开展红色项目研学等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内涵有效提升,让“校内校外”动起来。学院推动红色文化进网络、进教材、进支部、进社团、进宿舍,实现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同步开展,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强大正能量,让“线上线下”连起来。

图为学院举办地方高校利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研讨会

图为学院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基地 ,参观者超2万人。

图为学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湘鄂赣革命历史情景剧——赣水这边红一角


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社会发展

十年来,学院围绕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开门办学,立足宜春,面向社会,服务基层,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宜春经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学院选派优秀博士挂职省级贫困村第一书记,把博士帽与农民服、“泥腿子”与“马脑子”紧密结合起来,为贫困村尽快脱贫提供了扎实有效的服务。学院组建了博士宣讲团和党史教员团,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团省委青年讲师团、宜春市委宣讲团、好人故事宣讲团,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农村、社区开展理论宣讲300多场次,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送进了千家万户。学院与地方党史文博部门合作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与园区企业和社区建立了党建共建机制,与原湘鄂赣苏区三省党史研究专家团队建立了研究交流机制,成立了湘鄂赣苏区发展研究中心万载基地,通过合作,开阔了办学视野,集聚了办学资源。

图为刘泰来博士为企业讲党课。



供稿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何杰

审核 敖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