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最美夕阳红 退休不褪色 ——记宜春学院二级教授、江西省“最美老干部”陈武

发布时间:2022-06-10浏览次数:18072文章来源:宜春学院

记者 晏亚芳 学生记者 冯充珍

他潜心科研攻关,带领团队承担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课题等多项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他倾心育桃李,引导学生蹄疾步稳、扬帆远航,直至学生成为著名学者超越自己;他热心系故土,数次婉拒外地高薪聘请,老骥伏枥服务“三农”,助力企业勇闯新路,在赣鄱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他就是宜春学院退休教授陈武,曾任宜春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生物药学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863”计划项目主持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截至目前,陈武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重点科研项目5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8篇。

6月8日,年近八旬的陈武教授捧着滚烫的第五届江西省“最美老干部”奖杯和2022年“宜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退休是人生驿站的新起点”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虽然先后获得了国务院及部、省、市的奖励荣誉50余项,但陈武没有躺在功劳薄上,而是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坚持科技创新,矢志乡村振兴,践行着“退休不是功成名就的终点,而是人生驿站的新起点”这一信条。他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他人虽然退休了,可奋斗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2007年退休以来,陈武担任宜春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江西省皇竹草优秀良品种引种、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等12个省重点项目的研发,突破了养牛“青饲料瓶颈”难题。退休多年的陈武始终心系科研工作,鼓励并指导宜春学院的科研人员申报各级基金和计划项目,积极承担课题,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学生成功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杏坛耕耘春化雨,倾尽丹心育桃李。陈武从不吝啬对他人的赞赏,每当提到自己的学生,他更是骄傲地竖起大拇指。陈武坦言,教书育人是幸福的,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见证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是最大的幸福。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易聪是陈武的得意门生,2002年就读宜春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当年,陈武独具慧眼,鼓励易聪大胆参与“863”计划课题的研究。“是陈武教授把我带到科研路上来的。”2014年,在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的易聪,特意把自己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上的论文交给陈武,委托他送给母校以表感激之情。“我读大三时踢足球受伤导致右手粉碎性骨折,在宜春市中医院动手术,一时交不出手术费,我们全班同学立刻凑齐了钱……”易聪回忆道,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陈武等师生为他雪中送炭。

“陈教授不仅爱生如子,对下属也很关心,在工作中做到人尽其才,在生活上能设身处地解决后顾之忧。这正是我们团队充满战斗力的原因。”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姜琼40出头的年纪,却和陈武教授做了18年的“老搭档”。目前,陈武培养的学生有许多像易聪一样,接过老师的接力棒,投入到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与奋进之中。

采访中,陈武教授寄语在校大学生——要立大志、成大才,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频,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生我养我的家乡更需要我”

最美不过夕阳红。退休后,陈武本可以卸下重担颐养天年,可他却马不停蹄下乡村、搞调研、献良策。在学校及市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他主持撰写的“宜春市生物医药产业状况及对策研究”等6个调查报告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他领着团队在全省建立了6个种草养牛科技示范基地,指导45家公司或农户成功种植皇竹草2.5万亩,年产鲜草50万吨,年出栏肉牛3万头,销售收入7.5亿元,利税1.8亿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企业、农民带来了实惠。

过硬的技术让陈武声名远播,曾有多家外地大型企业及高校想高薪聘请陈武,但均被婉拒了。“我喝的是江西的水,吃的是宜春的米,生我养我的家乡更需要我!”有人曾劝他,耄耋之人,衣食无忧,没有必要再与垃圾、虫子打交道。“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培育了我,我不能翻身忘本!”虽然不是党员,心却始终向着党。无论退休与否,陈武始终秉承科技报国的初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大学教授到退休干部,从刺促不休的实验室到日晒雨淋的田间地头,陈武教授始终躬耕故土、冲锋在前,用严谨治学和淡泊名利绘就了绚丽的夕阳红,书写着“矢志献身科学,执着追求事业”的精彩人生!


编辑 何杰

审核 敖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