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 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我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服务外包)学院不断创新,就业形势喜人

发布时间:2013-05-28

记者 宗轩 袁璐
又到一年毕业季。
2013年,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大学毕业生数量让今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 面临这“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大环境,近700万的毕业生何去何从,成为众多高校“头疼”的难题。
近日,从我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服务外包)学院传来喜讯,在首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杰普班)65名毕业生中,2名同学考入华中科大研究生,2名同学考上老师,55名同学全部进入行业公司实现高薪就业,剩余6名同学正在行业公司间进行工作的挑选。如此喜人的就业形势令人振奋,但更令人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帮孩子们在就业如此吃紧的局面下“独树一帜”?为此,记者采访了我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服务外包)学院院长甘诚智教授。

甘诚智院长接受本站记者采访
问:2013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服务外包)学院就业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甘:成效主要体现在质和量上。首届以校企合作为探索的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的65名同学和首届网络工程班的33名同学基本实现就业,并且该班90%以上同学进入了行业公司。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工程班有5名同学同时应聘到上海一家知名行业公司,年薪5至6万元,而他们现在尚未毕业。
培养社会对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业率达到95%及以上已不是难事。以订单形式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学生,学生大四还没毕业,企业就提前进校挖人的情况已经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就在今天早上传来好消息: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7日下发的《关于公布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48号)文件,我们在教务处组织下申报的“宜春学院—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立项。
问:对于取得的成绩,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服务外包)学院又是如何做到的?
甘:骄人的学生就业成绩来源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紧跟时代步伐的改革精神。面对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面向就业市场,进一步探索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内容,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利用资源,搭建平台,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与中软国际、上海海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在操作上,我们让大一的同学一进校就和企业联系,有目的培养,做到校企合作,强强联手打造人才沃土。
而我们还有一个想要和大家一同分享的举措就是,我们让老师和学生一同走进企业,同吃同住,反哺学生;不定期请企业到学校来授课,不定期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老师的教学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视野更为广阔,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这两个班的班主任纷纷表示,“为这些学生感到发自内心的骄傲!”
问:对于今后学生就业还有哪些新的举措?如何加大力度让我们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更加关注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好就业,还要在企业站得住脚。学校不再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就业率上的数字变化,而是密切关注毕业生在企业的后续发展,并根据相关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充分利用教育部审核通过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和省教育厅批准我们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开展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与组织实施,抓实抓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心做好试点工作资料积累和经验总结,创新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校党委书记王晓春看望在上海实训的学员
   
校领导到服务外包学院视察工作
记者后记:自从我校服务外包学院成立以来,通过与中软国际、上海海同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将企业课程与教学模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同时,通过校企高层互动、企业教师到学校授课、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等一系列举措,形成多方联动、多方共赢打造特色。
 而这些离不开一个词——“特色”。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先要把大学办出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失衡是构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校一直以来都以创新的理念办特色大学,成立美容医学院、喜获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权、组建后勤服务集团等都是不断创新的成果。成立全省第一家服务外包学院、成立卓越班更是创新的具体体现,学校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升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按需培养、按需就业,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让学生真正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这一系列的开拓创新为提升我校的办学内涵,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