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慧玲,中共党员,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学生,综合绩点专业第一,荣获一等奖学金3次,达瑞奖学金1次。曾获“田家炳”第八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等6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
追风赶月,春山可望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大学四年,一千五百个日夜,赖慧玲一以贯之地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开启一天的学习。她深知中文专业所要学习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文人,长时间的阅读对于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所以早起读书、闲暇读书已经成为她的习惯,自然而然地融进了她的日常生活。“阅读其实并不需要特意地去抽时间,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习惯,就像我们的日常吃饭睡觉一样。”在这四年的时光中,她将她的学习生活分成两条线,一条是学校安排上下课、学习任务的线,另外一条则是自己规划的线。两条线相互交织,无缝衔接。她的一天总是充实而紧张的,紧密的行程计划使得她几乎天天早出晚归。
除了学习校内的课程知识外,她也乐于挑战从零到一的突破。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期间,她最初对动画设计毫无所知,为了弥补不足,她熬了一个又一个夜,碰了一个又一个壁。白天的学习时间远远不够,她就抽晚上的时间学,但又怕影响到室友,于是便独自一人到宿舍楼下的小客厅学习。那时正值夏天,蚊虫特别多,楼下的宿管阿姨看见了便给她点了一盘蚊香。一盘蚊香、一盏灯、一个人,独自奔赴前方未知的道路。从书画大赛校一等奖到写作大赛省一等奖,再到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田家炳”杯全国一等奖,再到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赖慧玲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却也收获不少。在她看来,学习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些成果只是努力的一种反馈,关键是要看到自己的成长。
自律者胜,自胜者强
“过硬的师范技能是我所在专业的基本要求,而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师范生,初入校园的赖慧玲同其他人一样,都是零基础、零经验。因此,她从大一开始便锚定方向,自主训练教师基本功,从练声到授课,从无生课堂到有生课堂,前两年的扎根终于在后两年破土,“田家炳”杯师范技能竞赛则是最好的证明。
比赛的过程并不容易。“对于我来说,比赛中最大的挑战是遇到一篇完全不熟悉的课文或文体时,如何进行出色的讲解。”“田家炳”杯师范技能竞赛要求在高中所有课文篇目中现场随机抽一篇,在两个小时内将所有内容都准备好并提交,包括讲课的内容、教学设计、PPT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可谓强度非常之大,但她选择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日复一日的坚持、日复一日的锤炼,这其中的艰辛与毅力不言而喻,正是这些努力才让赖慧玲拥有了课堂上的从容与出彩。
凡人善举,集腋成裘
萤烛末光,亦冀增辉日月。“我做公益活动并没有特定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想为社会做点事情,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在学习之余,赖慧玲利用寒假在家乡妇联协助解决地方妇女儿童家暴、弃养、矛盾纠纷等问题,也去到乡村小镇,探望当地的留守儿童,给他们带去陪伴和温暖。她见过被丈夫家暴的无助妇女,也见过独自留守祈盼父母归来的留守儿童。正因为她亲眼见过、亲手帮过,所以才更想要尽她所能地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家庭,解决更多社会上的问题。“现在依然还有很多妇女、儿童在黑暗中挣扎。他们想要维权,却维权无门;他们想要改变,却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我希望我的存在、我的行为能够略尽绵薄之力,能够帮到他们。”不仅如此,她还参与了家乡的“数商兴农”实践,利用科技助推农业发展,助力家乡经济发展;同时还随同地方工作人员上户孤寡老人,用青春的热度提高社会的温度。大学四年,她扎根社会、心系人民,用一件件凡人善举践行着“尘埃虽微,亦能补益社会。”
心怀梦想,心系社会,是她不断挑战自我的动力源泉。未来,她期待着与更多新时代青年一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强烈的担当、更加务实的作风,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交出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学生记者 黎思莉
审核 敖林珠
编辑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