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党建引领聚人心 立德树人谱华章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十年教育巡礼

时间:2022-10-26浏览:366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以人为本,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紧紧围绕“党建为魂、学科为先、专业为本、师生至上”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学院建设,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以“人文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华丽篇章”,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内涵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涵养人文固本培元

院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领导干部带头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干部队伍忠诚干净有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卓著。

院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党建“三化”建设,通过党建引领聚人心,涵养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职工绩效考核,激发了学院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推进“党建+”工作,促进“党建+师范技能”、“党建+服务社会”等项目,成效明显,特色彰显。

强化学科专业建设 稳步推进内涵发展

十年琢之磨之,玉汝于成。紧紧抓住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强化学科建设,按照“组团队、建平台、报项目、出成果”的建设理念,推行学科建设的方向特色化、平台功能化、队伍科学化、合作开放化、文化制度化模式,建立学科建设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协同、产学研协同、多学科交叉协同的机制。积极探索与学科特征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突出品德、能力、贡献和影响力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学科引领,聚焦优势、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宜春学院“十三五”优势学科、“十四五”一流学科建设“高峰优势学科”。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国文》于获批2021年江西省线上一流课程。教师教学科研捷报频传,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获批国家基金项目12项,省厅级项目10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核刊100余篇。今年获批江西省教学改革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批江西省基础教育项目2项。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教师荣获第五届江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布局、内涵发展、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创新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全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围绕产业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将专业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作为专业设置的首要条件,加强专业论证,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有利于人才聚集和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加大高端人才“引育用留”力度,通过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营造各级各类人才充分涌现的良好局面,逐步优化人才机构,该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讲师54人,博士24人。教师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宜春市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等;4名教师受聘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闽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校外主导师;多名教师获聘为江西省中国当代文学学会、江西省文艺学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宜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宜春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韩愈研究会等学术组织的会长或副会长,一名教师获评为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等等,这些都有效地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以案为例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科专业平台,按照多元人才标准,构建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54个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合作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造就专业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大、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层次和数量大幅提升,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数百项,仅2021年申报大学生能力建设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5项。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共计9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89项,含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奖项26项、江西省第十四届大学生写作大赛等级奖项59项、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江西省大赛4项。

今年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江西赛区获得省级奖2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4项,团体总分在全省78所参赛院校中排名第2;江西省科普讲解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尤其是优秀学子在全国写作大赛中斩获唯一金奖,在全国“华文杯”师范技能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将一二等奖等收入囊中,在大广赛中获奖等次(一二等奖等)和数量都在全省名列前茅。此外,学生考研蔚然成风,录取院校和录取率都可圈可点,考取的院校有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名牌大学,仅2021年考取研究生43名,录取学校有安徽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尤其今年地理科学19人被录取到吉林大学等名牌大学,上述成绩充分彰显了高质量的办学水平。


对外交流亮点纷呈 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该院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作、院系联动”的对外合作交流工作新机制,深化综合改革,主动对接上级对外开放战略,着力构建学院、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交流合作体系,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的规模质量,发挥学科优势,与南昌大学、江西师大、闽南师大文学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全方位合作交流,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与江西师大、闽南师大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合作。稳步提高交流合作质量,邀请王蒙、杨朝明、谢有顺、朱向前、夏汉宁等名家来校讲学,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主办或承办陶渊明与生态文明、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有力提升了学院影响力和贡献度。

该院不仅坚守“象牙塔”,更坚持打开围墙走出去,建好“服务站”,面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主动适应,从学科积淀和专业优势出发准确定位,整合学科专业师资资源精准出击,不断推进产教融合、院地合作,促进知行合一。开展了与地方文化部门、区委宣传部、区史志办、万载文宇阁书院等的密切合作,还与宜春市军休所合作《宜春军休画册》等,合作成果获得好评。


乘势而上创新局,扬鞭奋蹄再出发。“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强化党建引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服务社会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扬优成势,争取更优异成绩,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供稿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 何杰

审核 敖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