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学生通讯员 王濛雨 谢彩虹 刘伟鹏 曹谦)一个个生动的融媒传播案例,一个个鲜活感人的好记者故事,一个个创新实践的学生作品……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教授在讲座现场为大家娓娓道来,徐徐阐释,2小时20分的讲座结束,许多师生都意犹未尽,他们表示“一场讲座打开一个新窗口!”“这么精彩的讲座一场不过瘾!”。4月8日下午,一场题为《媒体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创新》的学术讲座在我校科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嘉宾就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高晓虹教授。
当天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校党委书记李雪南出席并为讲座致欢迎辞,李书记在欢迎辞中说“高教授从千里之外的北京来到宜春学院传经送宝,让我们有种穿越时空的感知,感知到当年韩愈‘莫道宜春远’的诗情和对宜春颂者歌者的弦音”。致辞中,李书记再三对高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表示期待能在我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中得到专家们更多的支持。
校党委书记李雪南致欢迎辞
校科研处处长陈荣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建平、院长冷瑾、新闻传播系主任殷娟娟聆听了讲座。
当天的讲座围绕“数字文化中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和中国传媒大学学子的融媒创新传播实战案例——“光明影院”三个部分展开,每个部分都引入了大量丰富生动的媒体融合传播案例,从现象、理念到实操,带领大家从全新视角去理解和把握媒体融合的理念与实践。
高晓虹教授在讲座中
高教授用上海愚园路和北京王府井建筑背后的故事的传播引导大家去理解数字文化中国,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活用二维码去创意讲述和传播宜春地方文化故事;通过给大家分享“好记者讲好故事”的精品案例,教给大家“讲故事”的核心技巧——主题鲜明、结构清晰、有血有肉、有人物有细节,并叮嘱大家牢记传播的要旨“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报道就在哪里。”
在讲述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公益项目“光明影院”时,高教授现场播放了中传学生制作的无障碍影片《无问西东》的片段,视频中配音员声情并茂的解说与对白让大家感受到了声音的力量,有同学感叹:“这是第一次用盲人的视角看电影,原来声音也可以和画面一样带来这么强的震撼。”
互动提问环节,大家都踊跃举手。19广电班胡梦情同学表示,自己是带着一系列问题来的,但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答,收获特别大,并表示回去之后就打算与团队成员一起商量如何用短视频去讲好宜春故事。
文传学院尹瑛教授表示,高教授的讲座让她感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大有可为,应有所为”,并希望大家能如高教授所言,努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传媒人。
据悉,高晓虹教授,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高教授主讲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领衔的教学项目《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教授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学科”。高教授和她的团队先后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与此同时,她还担任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审核 冷瑾
编辑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