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按照教育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工作要求,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准备、精心部署、深耕细作、有序推进,为大学生们呈现了一堂堂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态度、有角度、有力度的在线战“疫”思政课。
情感沟通,点燃思政课战“疫”温度。思政课在线教学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创作“思政课教师致青年学子的一封信”经由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平台传达到每一位大学生手中,勉励大学生树立“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的信心,把疫情当做教材、把灾难当做考验,在风雨中增进智慧、收获成长,饱含深情的话语迅速拉近了大学生与思政课教师的情感距离。同时,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居住在疫情中心的一百余名湖北籍学生,叮嘱他们做好自身防护,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号召同学们为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行为点赞。而思政课教师自行录制的声情并茂的原创战“疫”诗歌视频《巾帼逆行撑起半边天》《静中行》等在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十几家重要媒体发布引起强烈共鸣,号召广大学生向逆行英雄、最美天使学习致敬,也激励他们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与祖国母亲同甘苦、与疫区人民共患难,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思想碰撞,提升思政课战“疫”高度。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教师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和互动讨论式教学,从疫情防控的感人事例切入,宣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生动故事。为便利学生,思政课教师综合利用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钉钉等在线平台开展“花式”教学,通过直播、录播、同步课堂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尤其是通过网络平台互动话题的设置,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与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规则教育。话题讨论打破了时空限制,增进了师生交流,弥补了传统课堂讨论覆盖面不够广的局限,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大学生通过思想互动,学会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从社会发展的曲折前行中判断形势、把握趋势,以思想理论的“望远镜”、“显微镜”和“温度计”,深刻理解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从磨难中奋起”的真谛,提升了思政课的战“疫”高度。
旗帜高扬,彰显思政课战“疫”态度。面对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战场,思政课教师在每一堂思政课中都能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坚守人民立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及其对历史的穿越和对现实的关照,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结合起来,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理论指导的硬核作用。通过思想理论的讲授,正确观念的输出,错误言论的批判,帮助大学生在抗击疫情的舆论斗争中廓清思想认识,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最终战胜疫情、取得胜利的信心决心,增强了大学生在抗击疫情的东西方比较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政治优势和巨大制度优势的认同。
知行合一,创新思政课战“疫”角度。疫情防控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动思政课分类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积极聚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识,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宣传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学团部门和各教学院通力合作,通过开展思政课战“疫”主题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指导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微视频等思政课战“疫”主题作品。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们带头创作战疫主题作品,如党委宣传部杨健部长、文传学院何凌风教授创作的抗疫词曲,思政课教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王烨、罗俊芳、李霞创作的战疫书法作品,成为了思政课上的独特风景,引领着大学生在学中悟、在悟中行,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汇聚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
同心同向,增强思政课战“疫”力度。为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疫情防控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准把握教育时间节点,精心安排开学第一课“疫情教育专题”;同时积极响应教育部、省教育厅安排,先后组织全校学团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数万名大学生收看“全国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和“同上一堂战‘疫’课江西专场”活动。18级预防一班的晏箐珊同学在接受江西二套都市现场的视频连线采访时说,“通过这堂思政大课,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没有人生来勇敢,正是因为有人需要,所以逆行。……作为一名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了预防的重要性,在疫情面前,预防是最有利、也是最经济的措施。虽然现在我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但是对于疫情,也要多关注,深入探究新冠肺炎的确诊步骤、检测手段、检测标准、防控措施等,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向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前辈们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 范松仁 李霞
编辑:何杰
审核: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