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大手拉小手 帮扶显真情——宜春学院美设学院服务地方 创新特色教育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8-07-13

来自大学的教授、专家、老师、学生走进小学校,把天真烂漫的孩子带进美术世界,他们也从中得到传授美术的收获,取得课堂教学的经验,这是宜春学院大手拉小手,帮扶小学特色教育的新尝试。经过三年来的交流与融合, 6月21日,该校的“实践实训基地”在宜春市化成小学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在宜春首创帮扶基层中小学校学生特长教育走向正式之路。

你想了解这里面的故事吗?你想了解故事中这些鲜活人物的内心世界吗?让我们随着记者的笔耕一同去感悟......

化成小学新貌


开启美术教学进基层先河

6月21日,在夏日阳光照耀下,一块写有宜春学院“实践实训基地”的牌匾挂在了宜春市化成小学的校门口,为这所充满艺术环境的小学又增添了几分亮色。随着挂牌仪式的举行,来自宜春学院、袁州区政府、袁州区教育局、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化成小学等相关领导和师生代表参加了仪式,在宜春开创大学美术教育进基层小学先河。

“瞧,这些孩子的版画制作的真好,是在宜春学院美设学院学习的。”、“国画也画得不错,这些可都是美设学院的小学生。”……这是参加仪式人员欣赏了化成小学的“新百科六艺课程”展示后发出的评论。

欣赏完“六艺课程”展示后,一行人又在化成小学校长张志红引领下,参观了学校改扩建工程竣工后的校园环境。“化成小学的变化和两年前相比,真可以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参观人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揭牌仪式上,张志红还代表全校表示,感谢宜春学院在化成小学改扩建工程建设中给予的最无私、最温暖的帮助,化成小学人永远铭记在心。

通过短短的几分钟视频的观看,大家被化成小学的校园建设大加赞赏。随后,双方签订了“实践实训基地”合作协议。袁州区政府及区教育局将一面上书 “扶助基层教育,彰显大爱精神”的锦旗送给宜春学院,以表对该校关爱之情的谢意。

借一栋教学楼引发结缘之情

宜春学院为何将扶助基层中小学校学生特长教育首个试点建在化成小学?通过一番了解,个中却蕴含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真挚故事。

位于宜春中心城区西部的化成小学原本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始建于1950年,学校前身名为牛王庙小学。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该校校址已经纳入中心城区范围,1996年6月改名为袁州区化成小学。但是,因建校时间久远,校舍年久失修,至2015年,该校被列为危房改造项目。为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经过市、区两级相关部门与宜春学院协商,该校将宜春学院北校区的一栋教学楼无偿交给化成小学使用。正是因为宜春学院的这份排忧解难的心怀,才有了大手拉小手的故事。

宜春学院美设学院副院长刘建国介绍,当时化成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宜春学院北校区离化成小学较近,学院就无偿地把北校区的一栋教学楼借给化成小学,用于日常教学,还为孩子们提供了操场,篮球场等场所。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美设学院还利用独到的专业特长,对这栋旧楼进行了艺术化的改造。

说起与宜春学院“结亲”的由来,化成小学校长张志红告诉记者,这段借教室的故事说起来令人感动,当时全校学生有1900余名,以父母进城务工子女为多,还有400多名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学校的师资、设施也都比较落后。三年前,正逢学校危房改造,美设学院从紧张的教室中划出一栋共13间教室的大楼给小学用。一年多的时间里,还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学院经常会组织孩子们参观画室、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受到高等艺术的熏陶,使一些从未见过画笔、油彩、刻刀的孩子开了眼界。

艺术气息装点氛围熏陶童心

这是一所小学校吗?这是一个艺术展览馆吗?如果不是校门前那块“化成小学”的校牌,你很难想到这是一所小学。记者发现这所小学尽管面积不大,校舍也不多,但古朴典雅的氛围令人眼前一亮。

与一般小学不同的是,整座学校呈现一种艺术气息,浮雕墙上的励志名言名画、文化墙上宜春历史名人用线描勾画、艺术造型点缀印章式校训、装饰古香古色的古今学者画像与简介、宜春名家诗画、学生的美术习作展示……,这一切,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厚重,衬托出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

化成小学的校园美景是宜春学院美设学院探索大学美术进小学的初创,是大手拉小手帮扶真情的延续。刘建国告诉记者,化成小学完成危房改造后,面临校园景观布置、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于是,他们想到了曾经的亲密“邻居”——美设学院,希望在专家教授的帮助下,打造别具一格的校园风景。

美设学院延续着这份感情,专门组成了一个集设计、制作于一体的工作小组,从校门、校牌、校园景观、教室布置等,都给出了自己专业性的意见。当设计方案一拿到化成小学,从校领导到老师都欣然接受。尤其是挂在校门口的那块“宜春市化成小学”的木制牌,纯手工制作、古朴雅致,与众多的金属校牌相比意义深远。

化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彤向记者谈了对学校的印象:“每天走进校门,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到自己的学校很棒。过去对古代文化名人事迹不太清楚,现在每天从校园到教室都能感受到,有的已经熟记在心,对自己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对此,刘建国说:“在对化成小学的新校设计中,我们做到一步一个景,一步一个故事,把历史文化人士的童年故事和人生、新中国成立后每个年代一个景,每个年代的童年趣味都设计到景中。包括多功能厅、会议室、都配上宜春本土的亚蔴、傩面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培养孩子们查阅与追溯历史文化的兴趣。

两个教学团队编织授课流程

美设学院院长杨震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化成小学来北校区借教室时,就萌生签订帮扶教育协议的想法。学院的老师也赴多地进行艺术教育调研,开了研讨会,摸索着怎样做好这件事。

社会服务是地方大学的主要职能。宜春学院一贯注重贴近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育人工作。随着化成小学新校的建成,宜春学院美设学院主动跟进服务,组成了两个教学团队,一个是由万芒教授带领的版画团队,一个是由郑越教授带领的国画团队,实施研究设计对化成小学的美术特长教育体系。

两个团队的师资按教授——老师——学生的梯形结构组成,体现传帮带特点。老师在教授的指导下制定教育计划,再由老师对本系学生制定一线启蒙教学方案。两个团队的授课方式也有所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固定个人与时间的模式,老师和学生在完成本身的教学与学习任务后,将空余时间用于备课、做教具、授课,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功”。

团队的带头人也不例外,几位教授经常挤出时间亲临教学现场,为化成小学进行师资培训,评阅学生美术习作。有一次,版画名家万芒教授来化成小学进行专业指导,该校的美术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我们这样一所普通的小学,还有这么著名的团队和版画家来指导,真是太荣幸了。”

在一所普通小学的美术课堂出现版画启蒙教学,这是一件不太多见的事。而记者在化成小学美术课堂看到的是,一双双小手握着画笔或雕刻,嘴角露出欣喜的笑容。为让孩子们进一步拓展视野,团队还有计划地走出去教学,把孩子们组织到美设学院来授课,使他们更好地受到艺术熏陶。五年级的小惠是一名留守儿童,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版画、国画,甚至连水彩笔都没用过。当她看到画室琳琅满目的画作与工具时,倍感新奇,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体验了用画笔作画。

今年春节前,团队的学生志愿者还组织留守儿童在一起过小年。他们把自己制作有祝福内容的版画送给孩子们,鼓励他们上好美术课,将来为社会作奉献。

教学相长资源互补创新路

美设学院也会从为化成小学授课的毕业生老师中发现好苗子,每年会挑选6到8名到化成小学授课的优秀学生,通过更多时间的美术授课,出色完成了全教学计划,学校会给这些优秀学生提供岗前培训。同时,还针对化成小学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在授课期间也开办心理教育辅导课,既为美设学院毕业生提供了实习基地,提高专业水平,又解决了化成小学美术师资缺乏的短板,双方在实践+实训中实现了共赢。

美设学院15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三学生赵贵鑫,在化成小学授课一个月。她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60名孩子来到了学校版画教研室上版画、国画大课,先介绍完版画知识,孩子们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上的刻刀,完成了自己的一件小作品,并作为奖励让他们带回去。当看到孩子们兴奋不已地捧着作品走出教室那一刻,她感到了当老师的荣耀。

于是,从这天开始,她坚定了当老师的信念。

化成小学校长张志红感慨地说:“宜春学院对我们学校给予的帮扶,最大的体现在解决了学校美术老师短缺的困难。有这么专业的团队指导,有优秀的大学生来授课,有互动性的观摩教学,更有益于取长补短。同时,学校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创新实践基地,也解决了毕业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的状况。有了这么一支源源不断的师资队伍来支持特色教育,对学校来说解决了后顾之忧,对孩子们来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特长展示平台,指明了今后学校特色教育的好路子。”

在采访中,张志红表示,希望宜春学院创新的“实践+实训”的特色教育路子能得到市、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也希望总结经验,以对化成小学的帮扶为起点,在袁州区乃至全市全省推广,通过大学与小学各尽所需、资源互补的方式,把全区和更多的边远小学校园文化、特色教育开展的更加鲜活,更加扎实,让中国梦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开花、结果!(陈国菊 袁璐 施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