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把强农兴农责任扛在肩 牢记使命担当 不负伟大时代 ——访生科学院师生代表

宜春学院发布时间:2019-10-18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全校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校院两级分别召开了学习会、座谈会,生科学院113名教师和26名学生撰写了学习心得,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在结合文章中为全校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科学院党委书记李春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为我们涉农高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深感责任重大。生科学院第一时间组织了大家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坚定了我们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心;强农基础在科技,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的责任,生科学院以学校中心工作为推手,通过搭建平台,鼓励高层次人才投身科学研究,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把‘试验田’搬到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把科技论文写在农业农村的帮扶上,让广大教师强化使命担当。”

本科毕业于宜春学院的博士教师陈娜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难掩激动,她告诉记者:“博士毕业后能够回到熟悉的母校教书,让我倍感珍惜,母校培养了我学农爱农的兴趣,在母校求学的四年,我跟随老师下到田间地头,把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播撒在学校的实验基地里,同时也在我心里播撒下科学研究的种子。如今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我的根本职责,今后,我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反馈母校,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出身于农村的博士教师高扬对农村面貌的改变感悟很深,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和母亲一起收稻子,在太阳最毒最烈的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机械化的收割设备已经在农村普及,效率是以前的好几倍,农业生产更加轻松、便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表达了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关注,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反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了做好科研工作,我经常利用双休日前往万载的有机农业基地,了解他们的生产状况和技术需求,来更好地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实际困难。我也会帮助和鼓励我的学生,潜心科研,努力钻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农业现代化添砖加瓦。

就读于园林专业的万千千同学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联想起自己的家乡,充满着希望。她告诉记者:“每次回到家乡,迎接我的总是一个安静的村庄,村里的大部分人都不在这里了,去了更大的城市寻找更好的和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了我一剂强心剂,更好地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农村的广阔天地就是我施展的绝佳平台,我的家乡需要我。这个学期开始,我摒弃了以往的一些不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开始每天去图书馆看书,学习。课后的时间,我也节省下来,主动找老师问问题,解答疑惑。我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因为我知道,我的家乡在等着我。”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声声掷地有声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的回信在生科学院广大师生的心中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在李春林眼里,思想上的提升更多的要体现在行动上:“通过大家的学习讨论,我们进一步把初心变为我们的恒心,对党忠诚,对事业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把使命变为生命,用生命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用生命去诠释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生命去回答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立足于生科学院的实际,我们将从师德师风建设来促成我们的教师教书育人的担当精神,把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落实到教师育人的成果上来;我们还将引导广大教师从‘三农’问题中汲取课题,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和祖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强化服务地方的能力;通过‘新农科’的培养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为推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贡献生科学院力量。”

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做好学习教育的下半篇文章,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生科学院、文传学院等有关教学院,在学习基础上,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进行交流互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拟组织师生宣讲团到农村、社区、学校进行宣讲,为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引导教师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把强农兴农责任扛在肩,引导大学生牢记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时代,为打造天蓝山青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幸福中国做出新贡献,行走在路上。


记者:何杰

审核: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