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之声】用青春呵护成长——访我校音体美支教大学生志愿者

发布时间:2017-12-14

九月,学期伊始。有一群人却选择走出象牙塔,去到偏僻处。他们带着责任启程,用爱心谱写支教旋律,用青春的汗水去灌溉偏远山区的幼小花朵。他们共有十二人,皆是宜春学院的14级学子,分别是:

音乐徐春波、体育教育汪燕芳、美术教育朱建奎,支教于新余分宜杨桥新楼小学。

音乐安晓蕾、体育教育黄辉、美术教育马少波,支教于新余分宜新祉中心学校。

音乐马阳、体育教育张恒、美术教育王宇梅,支教于宜春袁州水江小洞小学。

音乐王庆艺、体育教育闻保林、美术教育刘可心,支教于宜春袁州楠木荷溪小学。

当大部分学子在规划新学期时,他们已走出校园,带着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的身份,三人一组分别前往四所农村小学,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支教之旅。

朱建奎和小朋友们在一起

抛砖舍玉 平地筑基

初到学校,与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是陌生的,实际情况也是意外的。

虽然他们支教前在南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但到真正将理论应用实践时,却有不小的出入。王宇梅在第一次上美术课时,发现孩子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在音乐方面,这些孩子也毫无基础,体育课亦然。

尽管对孩子们相关课程知识的缺乏有心理准备,但这近乎“荒芜”的程度,仍旧超出了他们的意料,同时将之前的预想击得粉碎。因此,他们只能舍弃做好的准备,结合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开始教起。

由于情况在预料之外,他们的讲课准备并不算充足,加上初次真正意义上为人师,缺少讲学锻炼,所以只能一步步摸索,慢慢积累经验。在课余的时间,他们与其他支教大学生交流讨论、请教有经验的专业老师,从而逐渐克服这一难题。当孩子们对课程知识有一定基础后,他们才重新拾起之前做好的准备,将教学拉入预想的轨道。

汪燕芳和小朋友的自拍

初衷渐融 温暖与共

问及参加此次支教的原因时,部分支教大学生表示自己幼时也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亲身感受过孤单的苦,如今有能力和机会,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给孩子们带去温暖,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少一些孤单。

出身城里的支教大学生则表示是想了解山区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在亲身体验增加自身经历的同时,也希望能将自己成长中的一些乐趣带给这些孩子,给他们单调的童年生活增添几笔不一样的色彩。

还有部分支教大学生表示起初只是想锻炼自己、丰富阅历,但在支教过程中,思想却发生了改变,慢慢沉浸在“教给孩子们知识,带给他们快乐”当中。

当孩子们下课后围在身边将自己簇拥在中间,当孩子们拿着完成的图画献宝似的争先向自己展示,当孩子们兴冲冲跑来和自己分享开心的事……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让支教大学生们感觉自己的心已经与孩子们连在一起。

好风力助 不以为苦

由于知道是在偏远山区的农村,他们在支教前对当地情况有过各种不同的想象:四周被大山环绕、一眼望去尽是耕田,学校房屋破旧、设施缺乏,孩子们面黄肌瘦、衣着陈旧等类似电影里的画面,不一而足。

不过,现实再一次出乎他们的意料。支教活动受到领导老师的高度关注与农村小学校方的热烈欢迎,支教大学生们生活所需和相关设备等条件也得到尽可能的满足。比如住宿,自来水、风扇、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又比如伙食,当地校领导会细心询问他们的口味,然后进行改善。

尽管因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有所差距,但支教大学生们都表示很值,自己受的这些苦和孩子们学到知识后的幸福相比,微弱得不足为道。

徐春波教小朋友敬礼

化难引解 暖心呵护

支教大学生的到来,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和快乐,还有其他更宝贵的东西。农村留守儿童居多,老人大都观念陈旧,潜意识认为孩子们吃饱穿暖就行,对于他们的卫生、学习以及心理状况方面很难顾及。

这使得孩子的成长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在卫生上,让支教大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里的很多女孩子头发长了,由于不注重卫生会长虱子。她们麻痒难忍,挠得头皮都破了。

当时支教大学生只觉触目惊心,连忙通过各种渠道,到网上搜索快速解决方法,经过一番波折,用硫磺皂加白酒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女生们的问题。

支教大学生还发现孩子们在性格上也显得更为胆怯。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和老人们存在代沟,孩子们对外的交流十分缺乏,以至于性格逐渐变得内向怯懦,甚至不敢大声说话。除了这一点,很多孩子在美术课上画画只在画纸的角落动笔,画出来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图案。

这些潜意识的举动是人内心封闭最为明显的外在表现。

支教大学生们发觉这一点,连忙采取应对措施。通过课间做游戏和体育课上活动,循循善诱,让孩子们慢慢打开内心封闭的门,学会交流和沟通,逐渐克服内向的问题。

当志愿者们谈到有个内向的孩子在他们的引导下变得自信开朗,还冲他们笑时,记者感受到志愿者们内心的激动、兴奋和欢喜。

此外,他们出板报、画墙绘,通过改善校园环境给孩子们营造美好、欢乐的学习氛围;又通过举办校运会,激发孩子们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通过增加升旗仪式、行少先队员礼、教唱国歌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者从支教志愿者们口中得知,孩子们对音体美课程的渴望十分强烈。每次下课铃响,孩子们都要再拖一会,直至老师强制要求才会不情愿地离开。而且,孩子们和他们熟悉后很快就变得亲近,甚至产生了依赖性。

“一旦有什么事解决不了就直接来找我们,喜欢动不动就跑到我们房间,甚至有一位支教老师的门都被敲坏了”。对此,支教大学生们欢喜幸福的同时又觉得苦恼心酸。

支教志愿者们竭尽自己所能,带给孩子们新思想、新观念,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像家人一般温暖呵护着他们成长。

支教大学生安晓蕾、黄辉、马少波(从左至右)

记者后记:对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专业的音体美老师,需要学习相关课程,更需要温暖的呵护。而对于支教大学生志愿者们来说,他们在支教过程中,与孩子们从陌生变得熟悉,从师生变成家人,这些经历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记者希望能有更多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给偏远农村的孩子们送去温暖,同时寄愿这些幼小的花朵能够茁壮成长。


学生记者:李乐 黄威

编辑:刘海兰